首页

日本原味坐脸

时间:2025-05-25 19:19:48 作者:跨越26年的重逢 中非友谊续新篇 浏览量:49292

  中新社南宁9月18日电 题:中国—东盟博览会20年来有哪些成功之道?

  ——专访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

  中新社记者 林艳华 林浩

  今年是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创办20周年。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正稳步推进。20年来,东博会为促进中国—东盟战略互信和全方位交流合作带来哪些深远影响?又将如何助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20年来,为促进中国—东盟战略互信和全方位交流合作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许宁宁: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对话关系,经过10余年合作发展,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双方绝大多数产品贸易将实行零关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构建,中国与东盟实施融合发展。

  中国与东盟相互开放市场需要增进互信和友好关系、需要双方增进一系列领域合作,特别需要有一个推动贸易和投资的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为此应运而生。

  2003年的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关系升级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方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达到共赢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后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实践证明,20年来,每年举办的东博会为中国—东盟深化合作、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关系发展,以及广西的扩大开放,发挥了重大战略支撑和催化作用,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20年来,我每年都到南宁参会,见证了东博会走过的“黄金十年”“钻石十年”,见证了该盛会成为中国—东盟互利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形成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南宁渠道”,带动中(中国)马(马来西亚)“两国双园”、中国—东盟信息港等一批大项目落地,推动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互为重要的投资合作伙伴,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从1.0版向2.0版升级并迈向3.0版,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9月16日,广西南宁市,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当天,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展会将于9月19日闭幕。俞靖 摄

  中新社记者:东博会自第11届起,设特邀合作伙伴,邀请中国和东盟以外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成员国担任,以推动“一带”与“一路”的有机衔接。您如何评价东博会从服务“10+1”合作向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及RCEP合作拓展?

  许宁宁:中国—东盟博览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紧扣中国—东盟合作的时代需求,推动落实中国—东盟达成的一系列共识文件、联合声明、行动计划,这也是20年来东博会的成功之道。

  东盟国家地处“一带一路”陆海交汇地带,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特别是中老铁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印尼雅万高铁等一系列项目的推进,表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正在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带一路”建设为东盟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当地民众对“一带一路”认知度持续提升。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东博会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互联互通、区域合作等。目前,中国和东盟10国都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共识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与东盟共同体建设有机结合,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取得许多成就。

  今年的东博会持续拓展平台功能,邀请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参展参会,专设RCEP专题展区、“一带一路”展区,举办RCEP经贸工商高峰论坛、日韩企业广西行及“一带一路”专题活动,将在更大范围促进合作共赢。

2023年9月16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展会将于9月19日闭幕。俞靖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将如何助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

  许宁宁:中国—东盟博览会因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而生,也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贡献了力量,推动中国—东盟在相互开放中携手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版在2010年建成,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重大标志,覆盖双方90%以上的税目产品实施贸易零关税,让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越来越融合。2019年,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推出2.0版,双方进一步开放市场。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主要是基于当前中国和东盟合作的需求及发展方向,聚焦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并关切使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中小微企业。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有利于地区可持续创新发展,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深层次的嵌合,同时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构建更有利条件。

  尽快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还需要双方达成更多共识,建设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供应链。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举办70多场相关会议和活动,充分彰显双方合作需求不断上升。为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双方搭建重要的合作对接平台,将有力推进3.0版谈判。

2023年9月16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展会将于9月19日闭幕。俞靖 摄

  中新社记者:当前,世界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不断抬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和东盟该保持怎样的双方经贸关系?未来中国—东盟深化区域产业链合作将如何提质增效、对世界未来有何影响?

  许宁宁:个别大国实施的单边行动和贸易保护,制约全球和地区经济发展。东盟长期以来实施多边主义和开放战略,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与东盟发展政策格格不入。

2023年9月17日,东盟博览会二十周年成果展。彭寰 摄

  过去东盟把欧盟作为学习榜样,但自从英国脱欧后,东盟很少再提向欧盟学习,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东盟充分吸取欧盟教训,特别强调不选边站,并反对北约东扩,与许多国家都加深了友好关系。

  中国和东盟毗邻而居、倡导多边合作,双方产业互补性很强,理应加强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为地区稳定、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中国—东盟一直把推动产业合作作为一个重点方向,在刚刚召开的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经济融合和联动发展,携手打造经济增长中心,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进新兴产业合作,为亚太和平稳定、持久繁荣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当前,中国—东盟正在把推进产业合作作为区域产业链合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激发更多创新活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打造新的生产力和发展优势。

  本届东博会立足中国与东盟合作新起点,着眼高水平开放合作,推进制度型开放,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完)

  受访者简介:

  许宁宁,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中国外交学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1年-1990年在政府经济部门工作,1991年至今专门从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促进工作。出版《中国—东盟历史性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许宁宁:中国—东盟“零关税”日记》等24本经济学著作。

【编辑:唐炜妮】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李克强同志遗体11月2日火化 天安门等地将下半旗志哀

“当今时代,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版图。”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无论有多少阻力,金砖国家这支积极、稳定、向善的力量都将蓬勃发展。”

一位贪腐书记的三个绰号

凌忠果表示,此次核电项目引入民资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标志性举措。核电是国家战略性领域,此次较大规模向民营企业开放,充分彰显了国家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心和意志。

探访浙江宁波“最老”咖啡馆:“养老”更“享老”

二是对取消和调整罚款事项后的立法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推进清理成果落地见效,根据立法法等有关规定,取消罚款事项的,自《决定》印发之日起,暂时停止适用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的有关罚款规定;调整罚款事项的,按照修改后的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的有关罚款规定执行。同时,《决定》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自《决定》印发之日起60日内向国务院报送相关行政法规修改方案,并完成相关部门规章修改和废止工作,部门规章需要根据修改后的行政法规调整的,要自相关行政法规公布之日起60日内完成修改和废止工作。同时,考虑到修改和废止部门规章有30日的征求意见期限,规定“因特殊原因无法在上述期限内完成部门规章修改和废止工作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30日”。

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关门”在即 两党仍在扯皮

最近落幕的全国青少年U系列男子冰球锦标赛、中国青少年冰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上,吉林省男子冰球青年队派出的U14队分别获得亚军与第五名。两场比赛是吉林省冰球专业队伍回归国家级赛场的“首秀”。

多位专家北京共论“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

“对于小麦而言,此前我们采取的传统小麦育种方法,从父本、母本材料筛选后杂交,至少要经过6代繁育,使遗传基因稳定下来才能进行审定试验,一个新的小麦品种培育周期长达七八年。”张玉峰说,这是该站智能人工气候室建成以来的首次冬季育种,一年可繁育两代,大幅缩短了小麦育种周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